分卷阅读411(1/1)
起,被人接回了家。
一个个的确是累坏了。
可是一个个却还惦记着考试的内容,吴有为劝他们过去的便放下吧,考好考坏都交卷了,
专心准备后面两试。
论、表、诏这些小题不用提,考官也不会细看,背过的圣贤之作拿过来套一套就差不多了
判,更是只要熟背大明律就能做对,毕竟依法行事嘛,谁也挑不出错儿,如果想不依法行
事,就看看罗伦,当初多好的情况啊?他可是宪宗皇帝第一个钦点的状元,还不是被发配到了
南方那偏远之地?要不是有双季稻和三季稻,又有那海外农作物,罗伦能不能被宪宗皇帝想起
,还两说呢。
所以枪打出头鸟,大家都不敢冒头了。
最重要的是策问。
不只第三场考试要考策问,最要紧的殿试也要考策问。
策问的水准若不在二甲上,最好会试结束后就别再考了,以沦为三甲,前程艰难的同进
二月十二日。
考试继续
依然是三更起,半夜去排队,四更进场,搜检。
这次吴有为又长见识了,因为都二考了竟然还有人夹带小抄!
不佩服都不行了,你夹带小抄…有毛用啊?
给吴有为搜检的依然是万通
只不过这次吴有为不再是分配到原来号房的地方了,不过也没太烂,分到的依然是好的号
房,不漏风,不漏雪,朝阳,远离茅厕等地。
考试的内容就不多说了,说了咱们也不能懂,吴有为考的时候,依然小心翼翼,他可不想
再等三年了。
二次考试依然劲巴力,吴有为小心翼翼应对。
等到了二月十五。
便是会试三场中最后一场的策问试。
这一场至关重要,因为”以经义或政事等设问要求解答以试士。“问的就是国家大事。
自明朝开始,策问经义已经改成了问策。
询问治国之道,历届以来,倒是让文人们更加关心国家大事了。
第三场最后一题,便是四个字:
君问
粮秣。
就四个字,让你破题,献策。
粮秣的意思,是军队中人吃的粮食和马吃的草料。
可是追根究底,还是粮食问题,明朝这个时候已经有了小冰河时期的征兆,天气变化无常
地动频繁,日食月食不断。
成一日比一日少,不然宪宗皇帝也不会那么重视农耕,没有粮食就要饿肚子,这江山他
还能坐的稳么。
怡巧前些日子,他们没少谈论关于种地的问题,古代是农耕为主,农业得到非常多的重视
,只是天时有限,技术不行,所以只能靠天吃饭。
哪像后世啊?有个什么旱涝,政府都给发补助金,还监控粮食市场。
大明这个时候,丰了粮食降价,农民不赚钱;不丰粮食贵,农人们还是饿肚子。
加上大明边军屯田,乃是祖制,实际上,这种祖制却让大明的官兵越来越像是务农的农人
而非骑马打仗的士兵。
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吴有为在脑海里过了一遍又一遍,第二天才提笔开始写:臣对….。
君问,自然要臣对了。
国家要安定,根本在粮食。
如果人人都能吃饱肚子,傻子才造反。
后世为什么有“康乾盛世”?就是因为那个时候人人都能吃饱肚子,甭管穿的多破烂,起码
不挨饿,而他们不挨饿的原因,就是那个时候已经推广了玉米跟土豆,雍正年间的康熙御稻是
让北方这边有些地方都能种植双季稻了。
古人说:仓廪足而知礼仪。
并不是无病呻吟的,你想啊,粮食产量高了,百姓们日子就过得丰足,流民、造反的都会
减少,赋税也能纳足。
以此类推,税得齐了,朝廷官员就能足额发俸,军土们也能领到粮饷。
据已经做了翰林的李东阳说,现在的官员们,普通一点的翰林,一个月就给两石米的本色
,折色都给不值钱的糙米,还常不给足数。
而刘大夏那儿也好不到哪里去,刘健就更别提了。
李东阳说的更可怜,他说翰林别看清贵,同时也清廉,他见过不少翰林都很有才华,但是
他们在生活上就很窘迫了,去别人家赴宴吃酒,带上一尺布匹、半条咸鱼都能吃得高高兴兴。
可他们因为有吴有为帮衬着,请客时随便就能上来满桌的鸡鸭鱼肉,美酒佳肴。
都是因为他们认识吴有为,家里有吴有为给的分成,自家节省点用,日子还是不错的,李
东阳在家也能挺起腰板了。
虽然说李东阳的夫人也很贤惠,但是作为男人,靠夫人养家,这也好说不好听啊!
尤其是刘宣那样的人,家底薄,要是单吃俸禄,得攒几年才舍得这么请一顿?
多亏了吴有为跟刘健的夫人说投资买卖,每个月能有不少分红,才让刘健家里不那么拮据
不止文官,武将也需要,边军如果有粮食,叫军人吃饱、训练充足、换新装备,边关战事
也能打得更轻松
不像现在,自从英宗皇帝被俘后,这关外异族就跟尝到了甜头一样,每年都进犯侵入关内
,掳掠财帛子女粮食等等….。
吴有为思绪如泉涌,奋笔疾书之后,修修改改,弄了好几张草纸,晚上睡觉都满脑子的
忠报国”。
万通给他添炭火的时候,看到他那一摞草纸,叹了口气,幸好会试就剩下一日的功夫了,
不然这么熬下去,谁受得了?
想到他以前的模拟考试,再对比现在,仿佛现在更好一些?
那些模拟考的时候,用的都是最差的环境,最恶心的布局,充满便溺气味的窄仄考棚……
为了防止大家不幸赶上不好的号房,例如挨着茅厕的,那就味道大多了!
来来往往嘈杂的人群.万一有监考军士来回走动,干扰你的思绪呢?
万通记得全家的下人都被派去走了过场,还不止一次。
相比起来,现在的环境好多了。
而且他还想起来,吴有为甚至让人模拟了考场失火的场景!
据说是担心,毕竟英宗正统、天顺两朝前后都有火灾:前一场顺天乡试只是焚了号舍,后
面天顺七年那场春闱火灾,烧杀应试举子九十余人…。
以至于三十几个举人都练就了一身爬墙的本领….。
万通想到这里就想笑,真不知道他的脑袋里都装的什么?逼着举子们练爬墙,锻炼身手
又不是考武举。
那个时候举人们都不同意,觉得有辱斯文,可吴有为却振振有词的说:这么窄小的号房,